舶来品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制最近10年来逐渐被许多国内大学、研究机构所引入,许多科研院所改变了教研室、科主任为体系的科研机制,转而实施了科研PI负责制,换句话讲,PI将负责项目的人(科研助手、研究生等管理)、事(实验管理)、财(科研经费管理、研究生及临时技术人员的劳务支出管理等)的自主管理。这就和BOSS没有太大的区别了,不管爱听不爱听,现在国内外实验室中将教授称为老板的已是常态。(当然当面称呼多为XX老师)。
按目前国内的科研组织管理机制,一般只有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可以成为PI,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均可以成为PI。PI的中文翻译委婉一点的可以称为:项目负责人。不委婉就称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接下来就出现一个困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讲师/助理研究员能否称为PI?获得省基金等项目的申请人能否称为PI?
根据国外同类机构的定义,只要是申请人获得了项目资助,就可以认为是该项目的PI,而不管其是助理教授、副教授还是教授,只要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就可以招博士、博士后和科研技术人员来干活。不应该由申请人所在单位行政机构来授予这一资格。而目前国内研究机构的PI制似乎更多意义上行政色彩比较重,更加偏重于实验室负责人一类的角色,不是真正意义上对某具体科研项目负责的人,也就会出现PI未必等于项目负责人的现象。
可能有人会提出,国内教授水平和国外高校是不能比的,因此低级别的职称者主持项目也就更不能称为PI了。不知道这样的逻辑是否成立??否则该如何定义在中国的PI人物?
首先,从学生到导师的角色切换中,为自己找一位“职业导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一位导师在成为导师之前,首先也是一名学生。因此,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找到能够给予帮助和指点的导师是非常重要的。
在仇旻的成长道路上,三位导师对他影响至深。
第一位是在浙江大学读博时的导师——曹培林教授。从他那里,仇旻获得的是后来影响他数十年科研生涯的科学精神,但更重要的是,曹老师教会了他更包容的师生关系,不论是为师还是为学。
他至今记得曹老师的那句话:“人一生中会碰到很多老师,有好的,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但他们都是我们的‘榜样’。从优秀的老师那里,你可以学会应该怎么做;从不尽如人意的老师那里,你可以知道什么不能做。”
后来,仇旻赴瑞典皇家工学院留学、任教,在那里遇到了两位“职业导师”——Sunne Svanberg教授(曾任诺贝尔物理学评委会主席)和Karin Markides教授(曾任查尔莫斯理工大学校长)。每年,他都会和两位导师长谈几次,寻求帮助或解惑,获益良多。
下一步,当你要独立牵头一个科研项目和团队,想清楚做什么不做什么很重要。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和管理其他任何项目或团队共享着一些最基本的管理哲学。具体到科研和学术上,“做什么”与“不做什么”,考虑的是团队以兴趣为导向还是以需求为导向、如何切准入场时间等。
西湖大学力求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原始创新方面有所突破,采取突出个性、多学科交叉的培养方式,既鼓励以兴趣为导向的自由探索,也鼓励探索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紧迫难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仇旻的观点是,在合理做好职业规划的情况下,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做自己擅长的事,无所谓追不追热点。这方面,他很感激2004年在瑞典获得的一项“未来科研带头人”基金,当时他在400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18位获奖者之一。
在这个项目中,他接受了专业的心理评估,并完成了一系列媒介素养、科研管理和产业化等能力训练。“入选这个项目,除了资金上的支持,还全方位提升了我的学术领袖素养。”仇旻说,通过专业培训和导师指导,他快速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小组,完善并确立了科研道路和方向。
与科研同等重要的,是传道、授业、解惑,是培养学生,将自己从导师那里获得的真知酌见传递给更年轻的他们。讲座中,仇旻分享了自己不同时期培养的博士生、博后的成长故事。
“学生通常会在实验室和我们同行五年,就每个个体而言,你和他之间拥有同样的起点,你要带着他一起走。”仇旻说,一个博士生的成长终点在哪里或在哪个方向,往往是不明确的,是要在前进的过程中摸索的,是导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一段旅程,“而作为导师走在这段路上,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不足,既不能以导师自己的方式‘裹挟’着学生到终点,也不能完全放任让学生自己找路。”
我们常常说,学无止境。
不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不论扮演何种社会角色,我们总是在输入中得到、在输出中给予。在大学校园里,这样的循环更是超越个人发展的象限,在师与生之间、在科研与教学中完成。
如何在导师、科研、学生之中找到解法,是每一位导师的必修课,而答案就藏在师生同行的那条路上。
附1:Principal investigator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A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I) is the lead scientist or engineer for a particular well-defined science (or other research) project, such as a laboratory study or clinical trial.
In the context of federal funding from agencies such as the NIH or the NSF, the PI is the person who takes direct responsibility for completion of a funded project, directing the research and reporting directly to the funding agency.[1] For small projects (which might involve 1-5 people) the PI is typically the person who conceived of the investigation, but for larger projects the PI may be selected by a team to obtain the best strategic advantage for the project.
In the context of a clinical trial a PI may be an academic working with grants from NIH or other funding agencies, or may be effectively a contractor for a pharmaceutical company working on test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new medicines.
The term is often incorrectly spelled as "principle investigator", which would refer to someone who investigates principles or precepts. The correct term is "principal investigator", where "principal" means 'primary' or 'leading'.
References^ See e.g. NSF Grant Policy Manual 210f 'Definitions: Principal Investigator', available: http://www.nsf.gov/pubs/2002/nsf02151/gpm2.jsp#210; NIAID (NIH) 'Glossary of Funding and Policy Terms and Acronyms', available: http://www.niaid.nih.gov/ncn/glossary/default5.htm#pi
附2
PRINCIPAL INVESTIGATOR/PROJECT DIRECTOR (PI/PD) is the individual designated by the grantee, and approved by NSF, who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the scientific or technical direction of the project. The term "Principal Investigator" generally is used in research projects, while the term "Project Director" generally is used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other projects.
From http://www.nsf.gov/pubs/2002/nsf02151/gpm2.jsp#210